是什么扼杀了中国市场上的旅行车
其实在之前测评沃尔沃V90CC的时候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这一次可以再跟大家分享一遍我的观点。这一集中提到的“旅行车”泛指两厢轿车,包含较短的Hatchback掀背车,也包含C柱和D柱之间还有一块玻璃的Wagon旅行车。
首先要跟大家讲的是,相当大比例的国人特别是一些较年长的国人从骨子里是不接受旅行车的。因为在中国的传统审美上是追求对称的,包括中国传统的高档交通工具轿子就是严格对称造型的产物,所以这也是传统三厢车被翻译为“轿车”的缘故——中间高两边低。而旅行车这种侧线不对称的结构就与许多国人对于传统汽车的认知产生了冲突。
甚至在一些极端的认知中,对于旅行车妖魔化的偏见包括被冠以“无后”(无后厢)的蔑称。比如旅行车不允许出现在结婚车队中,因为不吉利,等等现象。
其实旅行车最繁盛的市场是欧洲,因为欧洲的街道普遍狭窄,对于汽车的空间利用率有较大的需求;同时又多山地丘陵地形,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时又需要车辆具有良好的操控性;还有就是油价高,尺寸和高度过大的车燃油经济性也不好。正是这些原因使得旅行车比三厢轿车或SUV更被欧洲主流消费者认可。
而直到大概十几年前的中国市场,旅行车才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在那个时代,许多小型的旅行车是作为一些富裕家庭年轻一代的人生第一台车或老年人的最后一辆车而存在的。比如高尔夫、福克斯、马自达3这样的代表车型。
但就在旅行车被市场逐渐接受的过程中,市场和政策环境却发生了变化:一二线城市开始限牌限购、二胎政策放开。这导致了一个问题:消费者对于一辆车空间、载人能力/舒适度、实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使得像高尔夫、福克斯、马自达3这样定位于运动化的小尺寸车型就逐渐被市场冷落,原本的车主在近十年的换车周期中也逐渐去选择了那些空间更大的产品。
与此同时,另一个市场的崛起也极大地压缩了旅行车的市场份额——SUV。比旅行车更大、坐人载物能力更强、车身和底盘更高,有更强的通过性,适应性,也更符合一些人喜欢“高高在上”的坐姿,此外随着研发技术的发展,当代的SUV开起来也能基本满足稳健的行驶能力和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讲够用的操控性。
另一方面,对于厂家而言,SUV车型的溢价也比轿车要高了几乎整整一个级别,进而转化为更丰厚的利润。
于是SUV这种用户愿意买、愿意用,厂家愿意造、愿意卖的车型就在近十年来的中国市场上大放异彩,并与那些在同级别中较大尺寸的三厢轿车如三明治般把旅行车的市场几乎彻底压碎。
也许有人会问,那么中高端旅行车为什么市场表现普遍也很差呢?其实还是类似的问题,因为一开始的销量和接受度低,所以没有获得同平台三厢轿车的待遇,不国产不加长,自然价格更高更小众化,最终恶性循环。
所以你会看到不仅是旅行车,其实在当今的中国市场上几乎所有空间和尺寸相对较小的家用车一般都很难有较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几句话:一二线城市缺牌(指标),三四线城市缺钱(购车预算),人均机动车保有量低、而对汽车有需求的人(未必是车主本人)却越来越多,人多车少的局面使每台车都需要尽量作到大空间多拉多载。
没错,这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现实,我们不必评价它的对错,也不代表所有消费者的选车思路都一致,但至少从大环境大趋势上来讲,我认为当下就是这样的局面。